遵义乡村振兴产业学院
最新动态 更多+
相关推荐 更多+
联系我们 更多+
  • 电话:13984504787
  • 联系人:曾老师
  • 学院地址: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知行楼104-105室

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术研究

农村“三变”改革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3-04-12 浏览:356

“三农”问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 容,党和政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 持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 展指的是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农业与农村第二 第三产业之间通过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等方式形 成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型农业组织方式 和过程。“三变改革”指的是资源变资产、资金 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 裕的重要抓手,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起到支持 和促进作用。以“三变”改革作为制度支持,持 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条件分析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立足当地优势, 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 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 集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丰 富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内涵,提升了农业竞争力和 附加值;同时有利于培育农业、农村乃至国民经 济新的增长点,推动建设美丽乡村。产业融合发 展应充分考量各方面因素,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 动与优化配置;明确产权边界以保证确权到位, 因地制宜选择特色产业找准产业融合点,以市场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 加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

(一)因地制宜找准产业融合点

农村产业融合有多种融合模式,包括一三产 业融合的服务业向农业渗透型模式、一二产业融 合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二三产业融合的工业旅 游业模式、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多功能发展模式。 在挖掘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时,不 宜照搬照抄其他村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需要精 准定位本村产业融合的关键点。因为不同的地域 特征与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农村产业是特定区 域的产物与区域分工,决定了需要把地域特色优 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避免同质化走向差 异化的发展格局。

产业融合需精准分析优势条件,找准融合 点。精确分析村庄自身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 文景观、特色产品等,不同资源禀赋的村庄,产 业融合模式则不同。一线城市周边的乡村,城市 消费便利且消费能力强,更有利于发展一三产业 融合的休闲农业模式;具有特色产品的乡村,可 考虑延长产业链,对产品进行初加工、深加工; 自然资源禀赋强的区域,借助政策支持,立足市 场可尝试多业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因地制宜选择特色产业。特色产业需慎重选择,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例如 岳阳市樟树港镇,立足樟树港辣椒品牌、建立樟 树港辣椒基地,同时积极推动文旅与樟树港辣椒 基地的联动,在辣椒上市时节举办辣椒文化旅游 推广周等活动,实现产业之间的协调联动。

(二)以市场为基础立足发展现代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现代农业作为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无论是乡村产业振 兴,还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都要将发展现代农 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 推进使城镇居民收入结构的多元分化,导致农业 需求结构出现了高端、中端、低端不断分化的多 元结构性变迁,而政府长期以来通过直接干预具 体经营行为和具体生产行为以主导农村产业发 展,政府越位与市场缺位的问题明显,导致市场 供求关系扭曲而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突 出,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现象交替出现,农产品 “卖难”与“买难”并存,这严重影响了市场机 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也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与农 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发挥市场配置资 源的决定性作用,强调“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 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 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因此,2017年中央 一号文件要求,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 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就是要求农业发展方式 实现从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的根本性转变,有效 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和政府政策、制度供给 的推动作用,以高质高效的新发展理念发展现代 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展农业多 功能性,深入挖掘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多 重开发价值,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农副产 品产业链的延长,推进农业与产品加工、健康养 老、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发展质量变 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城乡生产要素融合与优化配置

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由于存 在体制机制性障碍,导致产业融合的水平和层次 还不够[1] ,因此生产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受到一定的制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采取了一系 列重大改革,促进了城乡之间有序的资源要素流 动,然而在要素之间的跨界配置方面,还存在一 定的困难,各生产要素(资金、人才、技术、信 息等)无法有效在农村形成良性循环。

因而需要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 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用现代生产方式、 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首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推进人才 要素城乡融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 最活跃的因素。通过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培育乡 村人才队伍等,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 人才保障。其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促进 资金要素城乡融合。面对巨大的自然风险与不 确定性大、回报率低的市场风险,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若无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将受 到限制。最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推动土 地要素城乡融合。以小农户为单位的小农经营 面临集约化程度与效率双低的问题,实现城乡 土地要素双向流动、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使用权转让二级市场,集体土地财产权益得到 进一步保障,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四)激活农村生产资源要素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 生产发展服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激发农 村生产资源要素服务,形成规模化的土地流转, 形成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产业化及规模化。农村 产业融合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展一二三产业 融合发展,特色产业的选择、遵循市场引领的方 向,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都离不开农村生产资源 要素的激活与发掘。

以农业生产为落脚点,全方位分析优势农 业产业,“广撒网、多捞鱼;勤晒网、捞大鱼” 的形式挖掘特色农业产业。例如,十八洞村在挖 掘本村农业产业优势时,挖掘猕猴桃、养蜂业、 烤烟、刺绣等近十余种产业,实现了资源激活的 “广撒网、多捞鱼”;同时经过村民的实践,综 合分析各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创新“飞地”模 式,最终发展成以猕猴桃产业、刺绣手工业、矿 泉水产业、养蜂业为主的支柱产业,实现了资源 激活利用的“勤晒网、捞大鱼”。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以农村股 份工作组织为主的多种股份合作形式[2] 。积极探索 土地、林地、荒地入股的形式,鼓励农民以多种 形式积极入股,多资产折价入股,直接或间接参 与农业产业开发项目,形成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共 享、风险共担、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农村“三变”改革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变”改革作为我国农 村改革的重要实践之一,与农村产业融合目标一 致,为农村产业融合整合资源要素、激发内生动 力,明晰权责职能、优化产业布局。深入分析 “三变”改革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协调联动作用,实现 二者的有机结合。

(一)“三变改革”与产业融合的目标一致

“三变”改革与产业融合的目标都是促使农 民增收,这不仅是历年来“三农”问题的关键所 在,同时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中 “生活富裕”这一方针的重要贯彻。农民增收不 仅需要“三变”改革优化资源配置,还需要农村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优化乡 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引导乡村产业发展更 好地聚焦促进共同富裕的要求[3]。

“三变”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 金、农民变股东的方式,让资源“活”起来,从 而调整产业结构、壮大村集体经济,达到农民增 收的目的。一方面,在资产量化入股阶段向穷困 农户倾斜,激发穷困户内生动力,促进穷困户主 动参与转变;另一方面,促进了城乡要素之间流 动,城市中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 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同 时,在“三变”改革过程中,量化了集体资产, 确保村集体经济中的各主体确权赋能,从而实现 村民就业、投资与收入方式的转变。

产业融合解决农产品附加值过低的问题, 通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效果。农村产业融合为 提高农产品品牌优势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势必争取实现“接二连三”,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 甚至精加工。例如,湘潭县花石镇的湘莲产业, 不仅将莲子做成珍贵的药材,还将莲子制作成月 饼、藕粉、莲子酒等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还多 次举办赏荷节、马拉松等活动。依托湘莲这一特 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多业态融合的方式, 湘潭县花石镇区域内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 .31万 元,增收11%以上。

(二)“三变改革”为产业融合整合要素

产业融合,要解决人、钱、地三要素的制约 问题。我国东西部之间、近郊农村与偏远地区农 村之间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西部 地区、偏远乡村人才匮乏、资金难以整合、用地 矛盾突出。“三变”改革将闲散的人、钱、地三 要素进行重组并集中,将分散的劳动力资源、农 业生产资金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集中整合,在资 源重组中挖掘农业潜在旅游价值、人文价值、生 态价值等,发挥农业产业的最大效益。

在“人”这一方面而言,“三变”改革支 持和引导大学生返乡创业、能人志士回乡参与乡 村治理,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为产业融合 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农民变股东”将带动农 民自发地为集体产业做贡献,激发产业融合主体 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钱”的角度来看,“资 金变股金”不仅整合村民闲散的资金,壮大集体 经济的力量,同时为产业融合提供政策外的资金 来源。此外,通过整合个别闲散企业资金、农村 社会基本资金以及其他财政资金,加大对农村经 济发展的社会资金投入,为产业融合提供资金保 障。在“地”的问题上,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动力变革与制度变革 的主线[4] ,通过对土地所有权的确权赋能,完善农 村土地“三权”分置管理机制,整合土地资源。 有利于为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 局,规划农村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实现现代农业 发展的适当规模经营。

(三)“三变改革”为产业融合激发内生动力

产业融合为了农民、依靠农民,与农民休戚 相关,“三变”改革中采取的资源变资产、资金 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举措,将农民与本村发展 紧密联系在一起。舒尔茨提出,要用“有利性” 吸引农民接受新事物,“三变”改革于农民而言是促使其与村集体经济相联结的重要举措,提高 了自身主人翁意识,为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受农民自身经营能力的影响,传统农村开 展产业融合,难以将自身资源及资产效益化,因 此农民并不将耕作农业作为主业,而选择外出务 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三变”改革将农民自有 资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入股, 并吸收部分能人志士参与经营组织与合作,在获 得股权的同时在企业中务工,巩固了农民的主人 翁意识。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变“输血”为“造 血”式发展,充分结合外部推力与内生动力,持 续稳固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农民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

(四)“三变”改革为产业融合确权赋能

农村产业融合需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不同产业融合模式之间的和谐共生,实现这 一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土地、资金确权到位,赋能 合理。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 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四 者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体,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业 融合的发展效率,提升多元融合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三变”改革在此处发挥了确权赋能的作用, 改革期间,将人、钱、地的权益与职能以合同的形 式呈现,明晰各主体之间的权责比例。

一方面,明晰权责有利于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明确龙头企业作 为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好联系企业与农户 之间的纽带,做到优势互补、专业分工,实现乘 数效应共同发展。体现生产收益共益性、生产主 体共建性以及生产资料共有性,促进共商共建共 享,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确 权赋能有利于利益的分配,巩固利益共同体。确 权赋能,使土地及土地上各种要素的权属清晰,以保障农民的核心利益[5] 。将农民的资金、土地确 定好占股比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分配机制,如 产值按比例分成、分红+工资、分红+返利等分配 方式。农民在确定的股份份额中得到相应收入, 避免日后因份额比例不清晰问题产生矛盾,破坏 利益联结体。

(五)“三变”改革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

“三变”改革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挖掘“沉睡”资源,整合土地资源要素,有利于实现产业 融合规模效应的发挥、品牌标准化的建立、农业 生产空间布局的优化、土地利用与村庄的总体规 划。

首先,农业空间布局的优化需要土地资源的 重整,以此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达到规模化效 应。林地、耕地、荒地的进一步整合与利用有利 于重新规划村庄结构布局,根据自然资源禀赋确 定产业融合发展方向,确定优势产业,引导形成 良好的农业发展空间秩序。其次,以特色优势产 业作为基点,科学规划生产功能区、优势区、保 护区、过渡区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专业 化集聚效应,“三变”改革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变得更加高效。最后,“三变”改革集聚资源, 有利于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现 代农业。以产业融合为目标,实现多领域之间的 创新联动与提质增效,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 将农业产业链延伸到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 二产业和以农业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中。

三、深化“三变”改革促进产业融合的现实途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主张深化农村改革,有 序促进乡村振兴,携手共同富裕。构建“产业融 合”发展体系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地位,以实现 农民增收为福祉,畅通资本下乡渠道,建立健全 多元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围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推进乡村资源的资产化

1 .开展土地确权,明确资产边界。在农村 “三变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产权,明确 界定村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 体土地、林地等产权关系,确保农民作为资源资 产权益的主体地位,为乡村资源资产化提供制度 的基础。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公,没有农民的主体 地位,就无法确立乡村资源的市场化,要以农民 为主推进乡村资源的市场化。2021年中央一号文 件要求所有土地的确权任务顺利完成,这是全国 的规定性动作。确权就是明确边界,田地、林 地、生态资源归属于谁,是村集体、乡政府,还 是县政府的,都要确权到位。凡是能确权的,皆确权到村、组、户、人,确权不了的部分,归村 集体所有。只有确权到位了,才能进行有效的招 商引资。例如,湖南省长沙市浔龙河村正是因为 确权到位、明确了产权边界,才达到了对浔龙河 村的有效开发利用。

2 .推进土地资源改革,加快土地资源要素 优化配置。全面调整土地规划,优化乡村建设用 地布局,实施点状供地,实现了农用地、集体建 设用地、国有出让用地等不同性质土地的功能互 补,既满足了产业发展和功能配套的需要,又保 护了生态环境,更激发了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 性。一方面,只有土地确权清晰,才能赋能土 地,例如,东北平原的土地确权工作到位,其 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才能有效、有序进 行;另一方面,做好村庄规划,推动土地资源改 革、实现“三变”需要对村庄进行空间重构,区 分好三个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 间。村庄规划还需符合村庄区域一体化的原则, 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化的发展。

3 .推进乡村资产的资本化经营,赋予农民更 多的财产权利。推进农业用地的集中流转和异地 置换,通过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发展村集体经 济,使村级组织集体获得长期稳定收益。通过资 本化经营,使固定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 用地转换为农民的市场要素资本,从而实现农民 的土地财产权益。在乡村资产资本化经营的过程 中,要时刻维护农民利益,企业在生产、加工、 销售环节要以农民为主体,只有让利于民,资本 下乡才能健康持续长久的运营。乡村产业发展成 效如何不是看乡村企业有多大多强,而是要看在 乡村企业入驻后当地农民获得的收益如何。若收 益利润全在企业方,农民财产权利不能得到有效 保障以及延伸,则企业不能持续健康地运营,则 乡村资产的资本化经营无法良性运转。

(二)突出政府投入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联动,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推动资源配置由市场机 制不全与政府职能错位并存状况,向有效市场与 有为政府协同联动转变,既发挥市场优化要素配 置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优势[6] ,着力解决政府投入与乡村产业发展脱节 的问题,不越位、不缺位。

1 .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农业经 营主体购买农机进行适当补助补贴。日本户均30 亩地,每户都由政府全资购买配备农机。在此基 础上,我国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农机不仅能得到补 助补贴,超过一定数量还能获得奖励。因此,不 论是先进农机还是巡视、喷洒农药的无人机都是 通过经营主体自主购买,而后政府补贴而来。这 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动性、积 极性,并充分发挥、利用好先进农机带来的先进 性与科学性。

2 .在政府产业协调联动发展的过程中,要继 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运用 好看得见的手在宏观调控中的突出作用。建设和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做好各类农 产品加工设施建设,将加工场地与集散地聚集, 实现加工配送一体化。对部分以文旅为核心的产 业融合模式应注重修建停车场、宽道路、公共洗 手间、垃圾污水处理厂等,进一步推动自来水、 天然气进村入户,提升此区域顾客容纳度的同时 整治周边环境。

3 .充分调动市场中的高端人才、高新技术、 高级管理经验带入农村,助力乡村产业高效、高 质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家与各类人才直接到农 村创业或间接从事产业融合项目的开发与维护, 对返乡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人员给予创业 扶持。探索人才下乡新型模式,发挥下乡各类人 才对本地村民的经验教育作用,完善新型职业农 民教育培训体系,做到鼓励人才下乡与培育本地 人才队伍的有机结合。

(三)畅通工商资本下乡渠道,建立多元投入 的融资平台

城镇工商资本及其带动的现代资源要素进入 乡村,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而促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城乡融合发展 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 今城市投资资本趋于饱和,乡村产业的发展亟需 资本的进入,资本下乡渠道的畅通尤为重要。

1 .鼓励社会资本下乡,对资本下乡企业设立 奖励机制[7] ,分批进行奖励,并将资本为乡村作出 贡献的大小作为标准,衡量下乡企业质量水平。 依据企业体量与类型进行分组,分组后依据标准 核定等级并排序,按等级与排序情况进行适当奖惩。加大对涉农企业发行债券的支持,引导各类 投资机构投入产业融合项目。

2 .打通资本下乡渠道,设立多元机制平台, 政府牵头带动企业下乡合作,例如PPP项目,为 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妥善解决新型经营主 体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问题,制定长期贷款 相关政策、简化政策性农业信贷手续、优化银行 贷款流程等,吸引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的深度融 合。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市场机制,防范化解各 类风险,坚持以农民利益为主线与基准,营造公 平、安全、和谐、有序的农村市场环境。

(四)建立多元利益共享机制,重构乡村治理体系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利益联结机制 是关键[8] 。因此要以增进农民福祉为核心,以提升 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延长产业链为重点,建立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小农户与农村产业 融合多元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利益联结、 优势互补的经济、利益和命运三位一体的共同 体,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有机、有 效衔接,进一步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高度与 深度。

1 .明确产权边界推进乡村资源资产化。建立 “政府投入为主导、村级集体经济投入为主体、 社会资本投入为主力”的“三驾马车”新机制, 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农业 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征,投资农村产业也具有周 期长、短期回报率低的情况,政府在乡村资源资 产化的过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推动投资合理有 序长期进行。当资本下乡,企业与当地农民收益 占比不对等时,企业后续工作难以开展进行。因 此,要有序引导村庄利益共同体机制的形成,才 能促使农村农业农民持续健康发展。

2 .支持股份合作发展。要加快推进集体产 权制度及“三权分置”改革,鼓励因地制宜开展 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将资源性资产折股量化到 户,扎实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2018年上海市 率先试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2019年正式 发布《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 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要 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股份合作发展有了制度支撑及法律保障。股份合作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 利益联结机制作用的发挥,明确不同利益者之间 分红份额,更好地激发不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与 主动性。股份合作的开展,能带动农户参与产业 融合的同时更好地分享成果,增强利益联结机制 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3 .鼓励不同模式的联合形式。产业融合的利 益联结机制模式不是单一的,需因地制宜形成适 宜的组织形式,譬如农业共营制、农业产业化联 合体等。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的各类主体在发挥 各自优势的同时,通过相互融合建立紧密的利益 联结和分配机制[9] ,坚持惠在农民、利在农民、基在农民。


(作者陈文胜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导;曹倩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国情国力》2022年第10期)


本站内图片、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复制。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培训咨询 服务热线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