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乡村振兴产业学院

文化振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振兴

乡土文化汇成发展新动能——凤冈县张家寨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 时间:2023-03-31 浏览:215

张家寨村民代表就乡村振兴等议题开展讨论。

近年来,凤冈县王寨镇新民村张家寨结合实际,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走出了一条生态优、村庄美、产业旺、风气好的乡村振兴之路。

“尽忠报国、尽责创业”“善处邻友、尊师重教”“读书明理、自强不息”“团结和睦、家庭美满”……在张家寨,家家户户都挂着内容不一的家训牌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特色景观。

张家寨有73户320人,一直以来,村民们非常看重家风家训,历经代代传承而生生不息。“这一句句简短的家训,成为每一个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据新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冉郁松介绍,为把这些好家训、好家规、好家风保护和传承好,该村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村民对自家的家风家训进行梳理和提炼,并制成牌匾挂在厅堂,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助村风。

村民们还将家里的旧风簸、碗兜、碓子、磨搭钩等生产生活用具捐出来,打造了一个微型农耕博物馆,让年轻一辈了解时代变迁的进程,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吸引游客前来近距离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张家寨明德文化广场一侧,几棵树龄达150年的柏树苍劲挺拔、郁郁葱葱。“寨子里有几个品种的百年古树46株,大家都十分珍视和爱护这些古树。”村民王玉章告诉记者。

在寨子的另一端,一株树龄达300多年的黄连树枝柯交错、筋骨凸显。树的下方,有一口形状方正的水井,井壁上爬满了树根。“井叫石塔井,和黄连树相依相益。”王玉章说,水井用水滋润了大树,大树也保护了水井,即便是遇到严重旱情,水井也未曾干枯过,石塔井也因此成为游客慕名而来的“打卡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生产力。”冉郁松说,近年来,张家寨走“生态路”、念“山水经”,制定村规民约,禁止破坏古树、乱建房子、污染环境,积极推进文旅农融合发展,实现了村庄美和环境美的有机结合,让村民和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依托产业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田园经济”“现在政策好,我们将把肉牛产业做大做强”……近日,在张家寨的“冲壳子”室里,冉郁松与村民代表们就乡村振兴等议题开展讨论。

“冲壳子”是云贵地区的一句方言,意思是聊天、唠嗑、闲叙。在张家寨,专门设有供村民代表讨论大小事的“冲壳子”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聆听报告后,村民代表备受鼓舞。”冉郁松说。

近年来,王寨镇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利用“冲壳子”室这一有效载体,大胆探索“党群直议”制基层治理模式,在各村创立了议事会制度,由村党支部书记、村民组组长、乡贤、退役军人、妇女代表等组成议事会,收集群众诉求,并在每月第二周召开一次议事会,通报上月所议事项的落实情况。

在张家寨村民广场的宣传墙上,记者看到一幅乡村振兴示范点3年建设规划图及项目清单表,涉及内容从公共服务设施到农房建设、乡村治理到产业发展,每一项内容都细化了任务和完成时间。“这些都是村民代表在‘冲壳子’室里一项一项商议出来的。”冉郁松说,寨里的事情,涉及每个人的利益,大家一起商量,总能找到“最大公约数”。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张家寨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吸引了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返乡创业,打造了蜂糖李、烤烟、有机水稻、肉牛、山羊等多元化产业,有力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本站内图片、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复制。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培训咨询 服务热线
公众号
返回顶部